中医战略药学家杨俊耀说医解药系列之(二)
中医战略药学家杨俊耀说医解药系列之(二)
--浅谈艾灸、火针的滥用与感冒后要多饮水的误区
在大健康产业多元化推动下,针灸、艾灸这些简单易操作的技能可谓是方兴未艾,充斥在全国各地的各个角落,殊不知,如果是让哪些不十分懂得中医药学不具备专业中医药技能的人一旦滥用了,势必给广大民众身心带来伤害,一定程度上也会给中医药学脸上抹黑。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118条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早就告知过了:“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根据对条文理解,本方证当为太阳病误治之变证,然综观《伤寒论》第110条至第118条,可知本方证条文是结合上文之“火逆"而言的,故只是阐述了本方可以用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由于本方证在《伤寒论》中只此一条,辨证要点也仅仅为“烦躁”,而临床实践中尚有许多原因导致或呈现本方证,况且"火逆"所致的临床表现也不仅仅为“烦躁”,如何应往往很难把握。
另外,从冯世纶《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在解读本方证时也指出:“太阳表证,治疗应用发汗的方法。用火烤、火熏、火针等治疗,使邪不得外出,而且伤害人体津液,因此这种治疗称火逆。火逆后如果表证不解仍用桂枝汤治疗,但又错用下法更伤津液,因导致患者烦躁不案,这种情况宜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
结合名医先贤的观点,笔者始终一直都是在认为:针灸充其量仅是个"技"或"术”,不当属于“医”。如果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学者,动不动去对患者滥施针灸或艾灸,甚或乱用处方下药,确属害人非浅之为矣。
小贴士:火逆,病证名,出自《伤寒论》。指误用烧针、熏、熨、灸等火法,由此导致的变证。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柯琴注:“伤寒者,寒伤君主之阳也。以火迫劫汗,并亡离中之阴,此为火逆矣。”
(2)、感冒后通常鼓吹让人多喝水的危害性!!!
依据中医学的对于太阳蓄水证 来理解,它的成因可以是太阳表邪行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机能。也可以是在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因为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机能低下,所以饮水太多的话,什么东西都得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对人体就会不利。饮水太多,膀胱来不及气化,水停下焦,这个时候反过来也影响了膀胱的气化,这两种成因都可以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膀胱气化不利后,废水的排除发生了障碍,所以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以后,津液不能够化生,不能够输布上承,所以上面表现了口渴,消渴、渴欲饮水、烦渴这样的缺乏的证候。上面喝水,下面尿少,水液就停聚在体内。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那么就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的这个症状,后世医家把它叫作水痞。下窍不利,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就可能出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这个症状仲景把它叫作水逆。由于水蓄下焦,阻遏了下焦的气机,所以可以出现膀胱、少腹部苦里急的这种特征。除此之外还应当见有脉浮或者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个证候属于外有表邪,里有蓄水,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方用五苓散,该方子它既可以发汗,又可以利尿,而且是以利尿为主的,所以说它是外疏内利、开鬼门、洁净府、表里同治的一张方子。然而,医者若是误治,依据从化性原理,可以转归成既有表寒,又有里热;既有阳虚,又有实热;既有水饮,又有表邪的复杂证候。针对如此复杂的证候,若但清其里热则表寒更加闭郁而热反甚;若但用解表则心肾阳气必然浮越而不能纳气归肾;若过用温阳则里热必炽而邪火更甚,若但用利水化饮则热邪必然更甚而炽烈。故但清不可,但温不可,但利不可,但补不可。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治则治法:解表兼化饮,散寒兼清热,温阳兼化水。一叶知秋,倘若初始单纯鼓吹多饮水,则捷效难取;后再以热病论治,更是离题千里。一旦错辨寒热,误诊误治,饮食难进,久绝水谷,生机颓败,则杀人于无形之中,其枉死者何止二三?谁来伸冤?谁来负责?庸医伪师误人害命,岂浅鲜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