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 > 资讯 >

北京国精机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张振国教授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时间:2023-11-16
导读: 张振国,1951 年出生,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奶协工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产品加工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报社特聘科学家、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乳品工业杂志社编委、北京国精机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发明专利、实用型专

IMG_256

 

张振国,1951 年出生,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奶协工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产品加工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报社特聘科学家、中国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乳品工业杂志社编委、北京国精机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发明专利、实用型专利及科研成果92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18项、国 际首创5项、国内首创32项。荣获全国及省部级奖33项,其中,金奖10项,银奖、优良奖、开发奖各6项。

在探索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拼搏中成就出彩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走得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但也有一些人,走得平平坦坦,稳稳当当。尽管每个人所走之路有所不同,但成功的人都离不开两个字:拼搏。不管人生的际遇如何,最后他们都是通过努力奋斗才走上了成功之路。殊途同归,他们站在人生梦想的高端,确也难分伯仲。今天,我们就走近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他的故事,仿佛一部精彩的小说,展现了梦想、拼搏和坚持的光辉篇章。

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到为人熟知的科学家,再到知名企业的引领者,他是“创新的践履者”,亦是“报国的坚定者”。他就是张振国,北京得昊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天露恒健食品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如今,他依然带领着团队,在科研的道路上执着奋进,相信在未来的时光他的坚持和付出会得到更好的回应。

自强不息 自学成才

1969年,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张振国独自一人从陕北老家到宁夏银川市开始了打工的生涯,同年他被银川一家工厂招用为模型工。期间,张振国通过自学学完了初、高中的数学、物理课程和大学《机械原理》《材料力学》《高等数学》等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课程。

1974 年,张振国萌生了回到陕西省靖边县中学创办校办木工厂的想法。当时,他看到学校有些闲置的旧房子,想要用来搞小型木工厂,为学校创收,这一想法得到了校长的高度认可。经过出方案、学校审核等流程,校办木工厂顺利完成,张振国成为了工厂负责人。他先是招来木工师傅,日夜不停地奔忙,历经 5 个月时间,先后研制出了多种木材加工机械,而他所制造的大量家具也获得畅销。由于张振国的能力突出,将校办厂做得风生水起,靖边中学还受到了县委和县政府的高度表扬。

1975年,张振国被调到靖边县木材加工厂任副厂长兼技术负责人。当时,厂里的条件很差,不仅厂房简陋、设备陈旧,而且还缺乏资金。但生性要强的张振国没向国家要一分钱,要一台设备,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依靠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设计并革新了“大带锯”“万能细目带锯机“自动打眼机“多用机床”等13台/套木工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经陕西省有关技术部门鉴定验收均合格,投入生产后,不仅使生产率提高了40%,而且成本还降低了20%,为国家节约几十万元资金。靖边县木材加工厂也因此地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单位、陕西省红旗单位。张振国也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看到了发明创新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从此,他的命运就和发明创造联系在一起了。

 

IMG_256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张振国(左)

 

IMG_256

 

中国发明协会会长朱丽兰(左)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张振国(右)

不畏艰难 勇敢追梦

虽然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对张振国来说,这只是他追梦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为国家多作贡献是他的梦想,也是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从来不考虑个人得失。为此,他完成大学学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家乡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领全县乡亲们脱贫致富。在榆林地区科委的帮助下,张振国主动牵头,自酬资金办起了科学技术实验站。

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在追梦的道路上从未放慢脚步。3 个月的时间,近百个日日夜夜,他不顾身体的疲惫与困倦,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跑遍了全县 20 几个乡镇,考察本地资源情况,同时又去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了解市场信息,搜集相关信息。考察回来后,他顾不上休息便带领职工干了起来。即便是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他还是成功研制出了新型饮料沙棘汁、沙棘浓缩汁、沙棘原汁、沙棘酒等产品,并且推出果品肉类加工制品等 30 多个品种。

有志者,事竟成。上天也没有辜负这位有格局、有大爱的实干家,张振国的工作得到了县领导的肯定。1985年,县政府为了开发当地资源,决定成立县技术开发总公司,任命张振国为公司总经理。他上任后,组建了公司下设的“四厂一站”,分别为:“北京丰台沙棘饮料厂”“西安北斗沙棘饮料厂”“陕西靖边县食品饮料厂”“陕西靖边县综合加工厂”“靖边县科学技术实验站”,更好地形成加工生产研发一条线。

目前,公司产品畅销国内外,公司经济效益名列全国同类产品前茅。张振国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为陕西的经济改革作出了卓越贡献。张振国被团中央授予全国边陲优秀儿女称号并获得金质奖章,获得全国第二次自学成材先进个人、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陕西省“七五” 竞赛特等奖、民办科技实业家等荣誉称号。在这期间他还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

执着探索 再攀高峰

为将靖边农副产品销往城市,张振国曾在多地间奔波数日,进行专门实地考察,在北京、上海、西安办起饮料厂,并搭建了北京和靖边两条生产线。经过一番努力,北京厂投产 7 个月后,收回了总投资的 90%,并获得几十万元利润,超额完成各项指标。

1987 年 12 月,张振国调任宁夏机械研究院,作为科技带头人来到了中卫县人造板厂。当时该厂因连年亏损已被迫停产 2 年,厂内杂草丛生,设备基本报废……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张振国的带领下,曾经濒临倒闭的企业不仅死而复生,而且还焕发了新生机。张振国凭借坚毅的个性与 过硬的技术成功研制、改造人造板专用设备 13台,开发试制成功 7 种新产品,其中4 种产品填补了宁夏空白。

然而,长时间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导致张振国透支了身体,不得不住院治疗。即使在医院他也没有忘记新科研,向设计院领导提出了研究“红外线灭菌机”项目。由于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足加之科研经费紧张等原因,张振国的想法被否定了。当时,身边的人并不理解他,甚至还有人嘲讽他为“傻子”。面对周围不同的声音,张振国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决定独立办所研发“红外线灭菌机”。1990年,他便租用民房,各处借钱,创办了宁夏长江技术开发研究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追求梦想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遇到挫折也是常有的事。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时光,虽然资金不足、设备陈旧、也缺乏技术,但张振国说他当时坚信:“世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然而,付出与收获并不一定成正比。经过半年的打拼,张振国

花光了所有积蓄,身体也累垮了,并没有获得预想的效果。后来,在好友的帮助下,他才得以重振旗鼓。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张振国潜心研究,不断的突破自我、实践创新,终于独立研制出了第一代“红外线超高温瞬时灭菌机”。

多年来,张振国始终坚守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带领团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在红外线灭菌机的创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经过几年的匠心研究,“红外线超高温瞬时灭菌机”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九代,填补了国际空白。

 

IMG_256

 

潜心科研 矢志报国

在科研的星空里,个人始终是渺小的。集结团队的力量,才能行稳致远。怀抱“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张振国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开拓红外线灭菌机技术新领域,为造福人类做贡献”为口号,与研究团队不知疲倦地奋战在科研一线。2001 年 8 月,张振国成立了北京得昊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诚实守信为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突破创新科研。公司以科技为先导,以技术为依靠,科研与应用相结合,在以牛奶为主的第九代红外线灭菌机的基础上,开发“燃气式超高温瞬时灭菌机”等无污染、环保型红外线系列食品机械,以代替由蒸汽锅炉提供热能的灭菌、预煮、化糖等食品机械。

在张振国的带领下,团队通过科研不断创新、深入探索终将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的科研成果也为生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更好地进行发明创造,张振国本可以向国家申请到几千万元的创新基金和研究经费,但他选择自我承担,先后在科学研究和建立科学实验生产基地上投资 2000 多万元,共计建造基地 4000 多平方米。张振国及其团队研发设计的“燃气式超高温瞬时灭菌机”,不但弥补了传统灭菌设备的诸多不足,而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易于维护,生产过程无污染、节能环保、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经过几年的研发,已由单一设备发展到现在的8大类 54 种规格,从奶制品行业拓展到酿造、制酒、 饮料、医药、化工等行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张振国研发的“红外线超高温瞬时灭菌机”属国际首创。自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 19 世纪初创立巴氏杀菌以来,人们始终以蒸汽为热源对牛奶包括食品进行杀菌。而“红外线超高温瞬时灭菌机”是红外线灭菌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将智能化控制等高温技术与灭菌工艺相结合,是巴斯德之后的一次革命性创新,是食品灭菌的又一个历史丰碑,受到了业内人士和专家的好评。

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数十年以来,张振国始终坚持以“做一名对国家有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为初心,造福社会,报效祖国,全心全意搞研究。40余载坚持发明创造,他获得的发明专利、实用型专利及科研成果多达92项。

时至今日,尽管他已拥有出色的经历和耀眼的“成绩单”,但他从未想过止步于此。2012 年,张振国创办了“北京国精机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时年 62 岁的他,又开始了新的科研创新征程。那时的张振国已拥有 88 项专利及科研成果,他又制定了新的人生计划,从 2012年至2025年再完成12 项,以实现自己一生完成 100项科研成果,为社会多作贡献,最终获得国家最高发明奖,成为国家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一位领导曾这样评价:“振国同志能为国家作出这么大的贡献,他有四种精神。一是刻苦钻研的吃苦精神;二是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三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四是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回首以往,张振国感慨万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生在世,总得干点什么,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好,干出点名堂来。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干点实事!”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拼搏奋斗,回报他的是累累硕果。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他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有过喜悦有过悲伤,有过磨难有过渴望,一路走来无论如何,出发前的那份初心一直深留在心间,矢志不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国家级特殊贡献功臣、发明家张振国教授对社会的奉献是无价的。漫漫旅途,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传奇人生,他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并为之拼搏奋斗,那么世间美好终将悄然而至。如今,他和公司的全体员工依然为民族的繁荣昌盛,社会的进步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我们祝愿他:在未来的时光里更加闪耀,更加耀眼!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有些人因为坚持不了而失败。想获得身处山顶的喜悦,就必须承受攀登时的艰难与痛苦。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泪水、艰辛和一次次失败。在困境里,收拾好心情,鼓起勇气,顽强地去拼搏,相信一定可以看到希望的光芒。张振国的传奇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是站上令人瞩目的领奖台,更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坚守初心。他的故事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抉择都有意义,每一次坚守都值得赞颂。愿我们都能从他的人生中汲取能量,勇敢地面对挑战,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永葆初心、勤学上进、拼搏进取、勇于创新、执着追梦,做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Copyright © 2003-2021 世界之窗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非本站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联系QQ:1579130097    
Top